{{exchange.chiyouhuobi}} = {{exchange.duihuanhuobi}}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新闻 > 内容

刷屏!连续6天,30家媒体聚焦广西!

2024-08-26 17:35:54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字体:

       8月24日上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启动。来自30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行业媒体的120多名编辑记者深入我区采访,多角度、全媒体讲好广西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生动故事。

       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各级媒体赴内蒙古、宁夏、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调研采访,充分宣传5个自治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亮点成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广西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命线、幸福线,出台了《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有形有感有效共建共享“五个家园”。

       在为期6天的集中采访中,采访团分为南北两条路线,深入挖掘广西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等“五个家园”,开展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聚焦广西民族团结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的同时,还将展示新时代广西改革开放、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文旅经济等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讲解员向媒体记者介绍古老而神秘的花山岩画。记者 梁凯昌 通讯员 刘峥 摄

 

      启动仪式后,采访团首站参观了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了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历史。

 

       博物馆里感受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一器一典窥古韵,方寸之间览千年。

       邕江之畔,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

       8月24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之“八桂大地展新颜”采访团的记者走进展厅参观。

媒体记者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记者 何明华 摄

       展出的295件(套)文物穿越岁月长河,生动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广西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

       壮族古壮字歌本、京族喃字经书、毛南族土俗字经书……各民族的文字古籍,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散发出厚重的历史韵味。

       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广西各民族在创建自己的文字时,借鉴了汉字的造字法,例如古壮字、京族喃字、水族水书等。”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覃婷介绍。

        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穿越2000多年历史,铜鼓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广西许多地方仍在使用铜鼓,民族的交融让鼓声回响千年。

媒体记者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记者 何明华 摄

       “文物就是最直观的见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教授说,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交融浸润、熔铸淬炼,最终凝结成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距南宁180公里开外的防城港东兴市,骤雨初歇,艳阳高照,海风轻拂金色沙滩。

       北部湾之滨的东兴京族博物馆,琴声袅袅,沁人心脾。

       正在演奏的是非遗传承人赵霞,她手中的独弦琴是京族人民的特有乐器,只有一根弦,却能弹百种音,还可以演奏超过3个八度的音程。

       伴随着独弦琴的优美旋律,一些采访团成员不禁跟着哼唱起来:“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京族独弦琴展演。记者 魏碧峰 摄

       “独弦琴不仅能演奏京族歌曲,演奏其他地方的歌曲也是别具风味。”赵霞说,一根琴弦奏百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相互交融共同进步的最好体现。

京族独弦琴展演。记者 魏碧峰 摄

       高跷捕鱼、拉大网……置身京族博物馆,海洋的味道扑面而来,京族人滨海艰苦劳作的场景浮现眼前。过去,京族三岛没有陆路可通,岛上居民长期缺粮,生活困苦,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直到上世纪70年代,当地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围海造田,自此连成一片与大陆相通,京族群众才告别了不能大量生产粮食的历史。

       浩瀚的北部湾波涛依旧,但世代赶海而生、以渔为业的京族人,生产生活变化已然翻天覆地。

       这些年,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京族群众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发展起了特色滨海旅游业,加入了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建起了现代化海洋牧场……靠着多元化发展新路,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壮锦、苗衣、侗绣,绽放文化传承交融之美;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成为壮美广西文化标识;铜鼓、芦笙、独弦琴,是回响在八桂大地上的美妙乐章……在广西这片热土上,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筑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幸福嘹嘹啰”唱响民族团结奋进歌

 

       “那天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诉你,幸福是首歌。”8月24日,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室欢歌笑语,60岁的壮族居民潘金英和社区合唱团的各族群众正在排练歌曲《幸福嘹嘹啰》。

        歌声嘹亮,思绪飞扬。

        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蟠龙社区视察。当天,潘金英和各族群众一起给总书记唱的,正是这首歌。

        如今,《幸福嘹嘹啰》成了社区里的“明星单曲”,合唱团每周都在练习。“好日子天天歌里过”已然成了社区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生活在蟠龙社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如同大家庭般温暖和谐。”潘金英介绍,社区每周都有固定的公益服务,周末还有“蟠点周末家庭日”活动,还组建了“友邻帮帮群”,帮助解决问题,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蟠龙社区组织开展公益课堂。

       蟠龙社区共居住着15个民族的群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城市,社区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间,是对一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纽带。”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介绍说,结合辖区多民族嵌入式居住和企业众多的特点,社区优化服务、丰富活动、增强功能,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唱响民族团结奋进之歌。

 

       “药材”变“药财”!金秀大瑶山奏响共富曲

 

       8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古池村的广西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只见工厂化育苗大棚一个接着一个,蔚为壮观。

       种苗培育大棚里,药材幼苗长势喜人,壮族大姐潘秀付正在为佩兰、五指毛桃、牛大力等药材种苗护理锄草。

       位于大瑶山深处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素有“世界瑶都”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大瑶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达1351种,形成了以“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为代表的特色瑶医药文化。

       “我们基地建有瑶药种植技术培训区、瑶药种苗培育区、科普展示厅、研发室、组培室、体验室……”育苗基地讲解员韦卡娜介绍,基地不仅免费给农户提供种苗,对农户种植的药材也保价回收。

       “我们每年免费向农户提供10万株种苗,吸纳了周边200多户群众在基地务工就业,带动全县瑶药种植5万多亩。”广西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强介绍,该公司目前发展了5个合作社,有8000多名农户跟着企业种植瑶药,帮助农户实现年均增收超1万元。

       “我家种植的佩兰前段时间刚收完卖给基地,收入1万多元。”桐木镇古池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军对记者说,“基地免费提供佩兰种苗、技术,种一次能连续收获好几年,每亩年收入4000元左右。”在梁启军的带动下,如今古池村已经有20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

       “药材”变“药财”,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金秀通过“建基地+建厂房+建园区”,实行“公司+基地(园区)+农户”发展模式,形成集研发、培训、育苗、种植、加工、流通到康养的瑶医药全产业链。从引入企业、注入资金到提供技术、帮助销售,源源不断的帮扶,为瑶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活水”,打造“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格局。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特色医院,医院运用瑶药在治疗广大群众常见病、老年病及各种疑难顽症上取得显著疗效,吸引着各地群众慕名而来。

       “2023年,医院的门诊量达8万多人次,住院人数达3911人次。前来医院就诊的各族群众,70%来自金秀以外的地方。”金秀瑶医医院院长梁琼平说,瑶医瑶药的发展,不仅擦亮了康养金秀的招牌,也给各族群众带来实惠。目前该院在大樟乡建设草珊瑚、七叶一枝花等经典瑶药种植基地共1万多亩,有效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我县共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9万亩,瑶药加工生产企业26家,建成全国唯一一所公立的二级甲等瑶医医院及金秀国家级瑶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正在推进‘一县一园’瑶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金秀瑶族自治县副县长、金秀镇党委书记梁永帅介绍,金秀利用民族区域的独特优势,写好瑶医药“土特产”文章,让各族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报纸版面截图。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