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
《广西防城港——靠绿色海产品“出圈”》
报纸版面如下
↓↓
入夏时节,记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乘船在海上航行,只见辽阔的海面上,一口口深海网箱和一片片蚝排,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航拍。(资料图)
近年来,广西“蓝色粮仓”建设取得新进展,“蓝色发展”新动能取得新突破。2023年,广西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
防城港市南临北部湾,发展水产养殖的条件得天独厚。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白龙珍珠湾的广西海牧渔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深海鱼贝混养企业。
“我们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珍珠湾内800亩海域和湾外3000亩海域开展深海金鲳鱼网箱养殖和生蚝养殖。”该公司总经理张弓介绍,将金鲳鱼和生蚝进行混养或轮养,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混养的生蚝能有效分解金鲳鱼的排泄物、饲料残渣以及微生物等,净化海水,有效保护生态。
金鲳鱼的鳞片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资料图)
如今,防城港白龙珍珠湾海域建成了以广西海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大北农集团、防城港中海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目前,防城港市有深海抗风浪网箱数量近1000口,养殖水体约400万立方米;在建2座深海大型桁架式立体平台型网箱,养殖水体达13万立方米。
近年来,防城港市委组织部加大引进培养高层次渔业人才力度。同时,当地还强化渔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循环水养殖脱氮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实现对虾的粪便、虾壳等有效吸收化解,倡导无害化绿色循环养殖,促进海洋牧场建设。
记者在防城港东湾403-407号泊位工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人工渔礁预制场看到,一个个庞大的镂空水泥模块整齐地堆放在海岸边。
人工鱼礁预制场内,一个个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人工鱼礁排列整齐。(资料图)
“这就是用于渔业资源生态补偿的人工鱼礁,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人工鱼礁投放到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深海里。”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宋振彪说。
据介绍,人工鱼礁建设既是保护、增殖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修复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一项基础工程。人工鱼礁投到海里之后,会长满大型藻类,通过藻类吸收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净化海洋水质,降低富营养化程度和赤潮的发生频率,大大改善投礁海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人工鱼礁是设置在海底的构造物,形成海底的凸起,在海流、潮汐、波浪的作用下,实现水体的上下混合和涡流,促进海底营养盐类的循环,增进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
此外,人工鱼礁的表面是许多附着性饵料生物附着生长的良好场所,形成极佳的饵料场,吸引鱼类前来索饵、滞留、产卵,成为鱼类避敌、栖息和繁育的好地方。
绿色海产品从防城港走进千家万户,赏海景、吃海鲜也让当地出了圈。
今年“五一”小长假,防城港市沿海的涂海艺术村、白浪滩、金滩、白沙湾等热门旅游点游人如织,不仅附近村庄的民宿住满游客,周边的酒店也是一房难求。
风景优美的白浪滩。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盛 摄
广西蓝湾旅游有限公司、庆丰设施渔业产业示范区都在布局渔旅项目,依托养殖基地搭建海上观光平台,打造游钓型、休闲型、田园型等新型海洋综合体,满足游客与大海亲密接触,观光、研学、垂钓、采获海鲜的新需求。“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持续完善广西沿海城乡电网架构,提高供电能力,让渔旅产业发展“电力十足”。
在拓展和优化传统滨海旅游的基础上,防城港市深入挖掘提升渔文化产品和服务,金鲳鱼已成功开发文创产品,形成特有的渔文化IP,渔旅融合不断出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展东介绍,下一步,广西将抢抓政策机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广西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水产种业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渔业、休闲渔业等环节,推动海洋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南部海域“蓝色粮仓”基地。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