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这是一个山水相连、民心相连的好地方
——访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
五月的防城港,万物蓬勃、凤凰花艳红似火。5月11日上午,在中国陆地边境线起点、海岸线终点的交汇处——防城港市东兴竹山村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由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队的“道中华”边疆行之“曼行国道·219”大型采访考察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现场。
这是继2010年10月26日参加在防城港市举行的“北部湾海洋文化论坛·伏波文化研讨会”后,蒙曼教授再次莅临防城港参加大型文化活动。
219国道全长10065公里,是我国总里程最长的国道。它南起广西东兴,北至新疆喀纳斯,防城港市境内约90公里。
活动间隙,我们跟随这位文化学者一同走过竹山村山海相连地标广场、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标志、大清国一号界碑、东兴京族博物馆、东兴口岸等地,并进行现场采访,让我们一起聆听她对防城港人文、历史、经济的精彩讲述……
从山果熟、水花香,走到天苍苍、野茫茫
5月11日上午,蒙曼站在防城港市东兴竹山村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用一段文采斐然的开场白开启了“道中华”边疆行之“曼行国道·219”大型采访考察活动。
蒙曼:今天,我要走219国道了。我在防城港市东兴,在大清国一号界碑所在地,在祖国海疆和陆疆牵手的地方,我们“曼行国道·219”之旅正式出发了。我要从广西防城港市的东兴走到新疆喀纳斯,从亚热带走到亚寒带,从海上丝绸之路走到陆上丝绸之路。从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走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次“曼行国道·219”,不是一般的壮游,而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行走大美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75年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历史性变化的75年。我们将用全媒体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沿边各族儿女守边兴边的感人故事,展现各民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人场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个人心里扎根。
蒙曼和京族姑娘合影。
我非常珍惜这次“从头跃”的机会,我和“道中华”的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做旅行日志,把我们行走、调研、直播等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都记录下来,再通过“道中华”平台,通过各个媒体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登高壮观天地间,一起看五月榴花照眼明。
这里繁华、富庶、和平
蒙曼:这是我第二次来防城港了,第一次来防城港市的时候,没有到东兴。但是现在看到东兴尤其感慨,就是这样一个沿边的小小县级市,非常繁华、富庶、和平。东兴是面向东盟的一个很重要的口岸,所以我想,这个其实是拜我们现在的整个大环境所赐,拜中越贸易的繁荣所赐。
东兴成为繁华的边贸小城,其实也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从宋朝就开始了。当时地方富商都做贸易,把岭南的香料运送到蜀地(四川),然后从蜀地换了蜀锦回来,再通过东兴运到越南,一年来往一次,商人们赚了好多好多钱。日常的商贸活动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到了明清时期,当地官员整天说这边的老百姓怎么不事生产呢?男不耕、女不织。因为什么?因为他在做边贸啊,靠海吃海、靠边吃边,后来,东兴曾号称“小香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和越南及东南亚地区的物资交流,国际援华物资很多都是经过这里进来。
防城港是一个民族融合交流的典范
蒙曼:防城港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也做得非常好。今天在广场上看到独弦琴的演奏,独弦琴的声音是那么独特,它好像在颤抖,好像海风吹过来,海面在颤抖,空气在颤抖,人的心灵跟着在颤抖。所以我想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不应该消失,恰恰相反,它应该永远传扬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合唱之中。
蒙曼和朱迅体验京族独弦琴。
我觉得这里真的是个好地方,这里京族也好、壮族也好、苗族也好、瑶族也好,他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大街上你可能分不出来谁是京族,谁是壮族,要问一下才知道。这样一个山水相连、民心相连的地方啊,我觉得是一个民族融合交流的典范。
这是一条民族大道、景观大道
蒙曼:我们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到实地考察,你完全不知道实际情况,就像我们不到北仑河口,就不知道北仑河是这样窄窄的、逶迤可航的小河。实际上我们从大海走向大山,我可能一路都增长很多很多的见识,这是一回事儿。我们有20多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这样的一条边境线上。上一次民族历史调查,是1956年到1964年,现在呢,距1964年整整一个甲子,边疆民族地区发生巨大变化。
实际上,只要看到这个沿边公路零公里起点,看到219国道起点,我想所有的人立刻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划出的就是我们中国的西南到西北边疆。形容这条大道是一条民族大道、景观大道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其实跟道路交通是有巨大关系的,对不对?包括我们把这儿作为起点,因为这里就是海陆交界的地方,是我们的陆疆和海疆疆域汇合的地方。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通过脱贫攻坚战,边境线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想把这样的东西记录下来,记在我们的眼睛里,记在我们的摄像头里,记载在我们的直播里、我们的书里,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吧。所以我想只要走一遍,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个人,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具有震撼力的挑战,也会有巨大的具有震撼力的收获。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蒙曼:东兴的竹山村这个地方为陆疆的起点,大清国一号界碑建立在这里而不是任何别的地方,李受彤、邓承修这些当时大清的官员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实际上按照法国人的意思,这个边界还要往东推,就是现在的江平镇到白龙尾那一带。如果是那样的话,不仅中国的领土要丢失,还有一些战略要地也会丢失。但是因为李受彤、邓承修这些大清官员的民族气节,他们据理力争,坚持把界碑立在这个地方。
这个界碑作为中国整个陆上边疆的起点,是在光绪十六年二月立的,也就是1890年。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1885年结束中法战争,1887年开始勘界,1890年立第1块碑,后面接着第2块、第3块一直到第10块,这些都是第一阶段立的碑。
蒙曼、朱迅和嘉宾代表、学生代表擦拭界碑后合影。
从1号界碑沿着北仑河一路西行,2号、3号、4号、5号,5号立在中越友谊大桥头,就是现在东兴口岸那个地方。再往北走到8号,到8号其实就到了峒中,然后再往北走,一直立到第33块。整个广西界,就是33块界碑,勾勒出了边境的轮廓。
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因为当时中法是不对等的,大家可以想象,虽然我们有镇南关大捷,有老将冯子材,有刘永福的黑旗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一次胜利不意味着整个双方力量对比有任何改变,当时中国弱法国强,这是一个既定事实,就算是有了镇南关大捷,它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那在这个时候,立碑工作就会有特别多的干扰。比方说勘界和立界碑期间,法国一次次地说,江平还有白龙岛这个地方,没有中国人驻守,所以不能立在这。
还有很多其他的挑战。比如十万大山勘界的时候,要翻山涉水,在那个年代,古代的官员做了他能做到的最大努力。我给大家念一段李受彤在十万山勘界时写的一首诗,看他在做什么。他说:“苦闻飒飒复萧萧,万木经霜尚不凋。樵径枯骸存虎迹,箐丛毒疠幻虹腰。巉岩涉历高千仞,黎阮兴亡阅几朝。人与草虫同露宿,怪他彻夜尽喓喓。”什么意思?就是他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看到了老虎吃人的痕迹,看到了人的骸骨,感受到了瘴气毒虫,然后他就露宿在草丛里,一夜都听虫子在那叫。就是那个时代,他以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力量去勘界,打造出了我们现在的这样一条边境线。
所以,这块碑、这个人、这段历史,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
建设219国道,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发展,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睦邻友好、固边稳边兴边具有深远意义。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